正文内容

有关新闻的读书笔记-文库吧

2024-08-03 01:34 本页面


【正文】 )自然态度 书中这样解释:自然态度就是对经验到的社会现象不加置疑,好像本来就是“自然”在那的一样。 二、对本书的整体把握 按照一个惯常的理解,这本名为《做新闻》的书无疑要把重点落在“做”上,进一步讲,是落在如何做上,作者把它称为“新闻的生产”。整本书的前七章,围绕新闻组织如何各自分工,在社会这个大工厂中及时而有效地生产出新闻产品。关于新闻形成过程的描述是在很多新闻学书籍中都曾有过的,而且往往是些教材类书籍必备的章节,但塔奇曼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之不同之处在于:她因为拥有了一双近乎于x射线般的眼睛,可以穿透新闻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直逼新闻制造过程的本质,抽丝剥茧般将时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新闻生产如此赤条条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犹如拨开愁云见明月般清澄。让人不禁为曾经为所有知识而窃喜感到羞愧难当。她见他人所未见,甚为细致的分析了新闻的时空特征,以及在时空关联下建构的新闻网络,进而形成全时广域的新闻覆盖,在这样的覆盖下,使得新闻工作者行动自如而有序,使得一切现实的重构变得自然而然。我想,这可能得益于塔奇曼细致深入持久精心的实地研究,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加上亲身经验,才使得她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而从后三章开始,塔奇曼笔锋一转,又将视角的深度进一步挖掘,直至其所能见的最底层。用一种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本已足够深入的新闻生产,在过程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即新闻作为一种知识,一种社会资源,一种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行动者的参考,是如何在新闻工作者及其组织的加工之下称为社会合法性的证明者和守护者的。这一层面似乎又一下子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更宽敞的看新闻的窗子。 李普曼曾把大众传媒所展现的环境称为是一种“拟态环境”,我们通过大众传媒是无法抵达现实真实的。塔奇曼显然是赞同李普曼所说的,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不过,他进一步指出,这个窗口的存在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就是窗口本身的大小、位置等等外在因素,还包括决定这个视野的视点的位置。另外一个方面,对于站在窗外的不同阶层的人来说,他所站立的位置和姿势,以及看待窗口时的心情和态度似乎也会影响到对世界的理解程度。人们开始对窗口外面的世界是如何被描述的发生兴趣。显然,这种描述的内容对每一个观察者的影响都是至为深远的。对此,塔奇曼认为,新闻是根据一定的框架来建构的。新闻把单纯的事件转化成公共讨论的事件,就是赋予事件一种公共性格,正因为如此,所以新闻具有一种机构的属性。于是,在这里,塔奇曼很自然地就把新闻生产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结合了起来。作为一个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必然依据一定的规范来运营。这个规范逐步确立的过程,也恰恰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确立的过程。当然,我们必须马上指出,新闻媒体的规范与新闻专业主义并不是完全统一的,甚至在不少时候,它们之间会出现某种背离。这在黄旦那本《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中有所体现,媒体所有者与职业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博弈正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在对新闻组织化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主要是塔奇曼对报社以及电视台的实地考察),他发现,新闻的生产被置于时间与空间的网络中。从空间的维度来考虑,新闻机构对自己所拥有的记者在地点分布上做了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安排,新闻机构就能保证自己的报道触角能伸展到每一个新闻可能发生的区域。而新闻把关人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第一轮选择,这种选择的主要方式就是类型化,将新闻划分为硬新闻与软新闻、突发性新闻与发展性新闻、连续性新闻。我认为类型化是新闻机构作出选择的必要的过程,即便不是按照软硬等标准来做归类,新闻工作者也会找到另外一种归类的方法,这是新闻信息广博的性质决定的,而类型化不过是框架生产线上的一道比较重要的工序罢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很好理解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一种自觉“把关”意识。黄旦认为把关人构成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公开挑战。但即使是这样,大多数记者编辑都会自觉地融入到整个新闻生产的实践当中去。这或许说明他们对新闻生产机制的主动依附。 塔奇曼认为,在新闻机构中存在着这样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正是这张关系网,不仅对每一位身处其中的记者编辑有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使他们有竞争又不致于破坏整个机构的运行,同时又保证了新闻能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通过电视新闻叙述方式的解析,塔奇曼又告诉我们,所有被生产出来的新闻半成品与成品,都无一例外地遵循着时空交叉组成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新闻也是一系列标准化的产品。正因为新闻是标准化生产的结果,所以对妇女运动的报道就从一开始就被奠定了基调,从而也就决定了整个运动发展过程无法摆脱的媒介镜像。 上文说过,这是一种惯常的对如何生产新闻的理解思路,而我读后的感觉是,这本在详细介绍如何生产新闻的书的本质目的在于,对新闻维护现实合法性属性的质疑,进而是对现实合法性的质疑。这是我对自己产生这样想法的疑惑,也在试图得到这种疑惑合理性的答案。先试图去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者可以找到一个更为明辨的问题方向。 三、正在寻找答案的问题 (一)新闻组织及其工作者不该通过新闻去证实社会的合法性吗? 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新闻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身处社会制度以及结构之中,本身即被社会制度这个框架所限制,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状是必然的。而我认为社会现实是否合法,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新闻组织去定义或者限制而形成的,而是由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引起的结果,其最终具有决定性的主体是公众而不是新闻组织。公众对于一种社会现实的描述给予完全的好不质疑的笃信,当然这是由于新闻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阻碍了质询精神,因为它阻碍了某种分析性的理解,而社会参与者正是通过这种分析来理解自己的命运。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阻碍了言论自由和公众统治的理性主义模式的实现,因为它阻碍了对当代社会真相的探寻,阻碍了人们接近真理的道路。这是这种毫无质疑才导致了新闻建构的现实社会合法化。纵观全书,塔奇曼整个的论述,包括对新闻生产环节的描述,其实只是为了证明这样的问题——新闻使得社会现状合法化,而他自己对此的态度是,他认为新闻是一种社会资源,它的建构限制了当代生活的分析性理解。新闻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类型化报道方式,通过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要求,通过事实和消息源之间的相互建构,通过新闻叙事的表现方式,通过对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私人财产权和专业主义权力的声明——通过所有这些现象来作为一种客观化了的限制或者资源,使社会现状合法化。这一系列的论证似乎暗指新闻的一个阴谋即是为了维护现状的合法化。其实塔奇曼是反对这样的一种维护的,但此书论述到这里就结束了,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他是想以此引起人们对现实合法的质寻,启发人们的探求真相的精神,但可以其后续的论述并不充分,在书中也只是略微点到而已。 (二)如果没有框架,我们应该怎样做新闻? 塔奇曼全书的主线在于,依赖于人们把现实生活的碎片规整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规则这样的框架,使人们经验到的生活世界,有了条理和秩序,同时,这些被整合了的条理化的经验知识,又成为人们下一次理解生活世界的基础。他认为,框架是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中必不可少并坚持运用的东西,是框架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了一次事件,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道。新闻框架不仅仅组织新闻生产,而且实际还起着组织生活现实,并赋予其秩序的作用。但新闻框架不仅生产意义,而且限制意义。它通过划定一定的界限,将信息组织在一个范围之内,从而缩小了选择的可能性。框架的出现以及被意识,另一方面也打破了新闻生产上的一种神秘感,于是开始遭到对其真实性的置疑,因为新闻工作者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框框中完成的,它甚至将每一个步骤都作出了规定,类型化我认为其实就是框架的一部分,它便于新闻工作者以最大的效率来选择确定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成为新闻。打破这种框架似乎可以使新闻报道从刻板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自主的反映现实的东西。但如果真的没有框架,这个具有机构性质的活动乃至机构本身要遵循怎样的工作才能完成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责任呢?我想正是新闻的这种公共性和组织机构性以及信息的广泛性才使得框架有其生存的土壤,虽然框架的限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新闻的生产产生一定的限制,就像意义被生产也被限制一样,但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是任何一个机构所需要的。如果没有框架,新闻要如何生产,我无法给出答案。【篇二:新闻读书笔记】 《做新闻》读书笔记 凤凰传媒 10研 李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 “难读”的书,因为作者站在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诸多社会学的理 论来解读新闻生产,对社会学相关理论的陌生加重了我阅读的难度,故花了些时间先把稍不 易理解的社会学名词整理了一番,在基本了解这些词语和理论的大意基础之上再来看这本书, 难度减轻一些。 一、名词梳理 (一) 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又称思想社会学。1924年,《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一书中首先使用“知 识社会学”的名称。这里的“知识”一词的含义包括思想、意识形态、法学观念、伦理观念、 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观念。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 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研究这些社会 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学本身 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学转向研究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联系的结果。曼海姆是 继舍勒之后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著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 社会学导论》(1929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语文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