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文库吧

2024-11-19 09:40 本页面


【正文】 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建筑 学开创者梁思成的作品,由于文章篇幅比较长,又加上所谈的内容是涉及我国古典建筑学中的有关专业知识,所以在本文的教授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或者是投影,给学生直观的视觉阐述,再结合具体的文字来加强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学习应该以读为前提,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又将读转而为思,通过读来转变成实际的活动、研究过程。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重点,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整个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材料 整理收集,认真思考,尝试小论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 ,映照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内容; 。 教学难点 ,并触发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特色的理解; ,学习散文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 。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能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 过 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占有相关信息; ,有条理地进行有用信息的整理和筛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建筑学怀有的自豪感;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从因特网下载有关方面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准备视频片段(可以从网络下载,也可以购买 VCD),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导入新课 (有条件的播放建筑物视频片段)今天,我们要在一位著名的建筑学专家的带领 下,来了解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优美的建筑。或许,在我们看来它们只是优美,而在专家的笔下,它们更具有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梁思成是如何说的„„ 推进新课 学生迅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一些音乐,声音调小点,作为阅读的背景音乐。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教师介绍作者资料。 梁思成教授 1901年 4月 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 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2 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 1931年。 1931~ 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 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 1946年 11月、 1947年6 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 年 1月~ 1947 年 6 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第一、二 、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1972年 1月 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 30 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 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交流阅读感受,检查整体感知的情况。 师 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最最 特殊的是什么?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教学课件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