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手部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已修改)

2024-07-31 21:49 本页面
 

【正文】 手部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一、适用范围 1.评价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2.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 二、监测时机 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三、采集方法 i.被检人洗手或手消毒后,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被检人将双手伸出,五指并拢。 3。检查者取2支无菌棉拭子,并浸于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中。 4.取_支棉拭子在一只手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予;按同样方法用另一支棉拭予涂擦另一只手。 5.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2支棉拭子投入10ra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四、标本检测 (一)带菌量检测(平皿倾注法) 1.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震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左右。 2.将无菌吸管分别吸取lmJ待检样品接种于2个直径为90mm无菌平皿中。 3.再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4.将平皿置于(36177。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5.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60(cm2) (二)细菌种类鉴定 1.将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置于(36177。1)℃温箱培养2448h。 2.若无菌增菌肉汤培养液试管浑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双S平板、麦康凯平板或各种商用快速筛选平板进行细菌接种。 3.接种后将平板置于(36177。1)℃温箱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必要时做药敏。 六、注意事项 1.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细菌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应≤5cfu/cm2。 2.应根据所用方法,选择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 3.倾注时温度必须控制在4548℃,温度过高可致细菌死亡,过低则影响倾注效果。 4,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的传播有关时,监测目的在于考察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虽然同样在接触患者前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但医务人员不一定进行了手卫生。 5.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手传播有关时目标微生物的监测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一、适用范围 监测消毒液(含氯消毒液和戊二醛等)细菌学情况。 二、监测时机 使用中的消毒液。 三、基本方法 琼脂倾注法(细菌学)。 四、基本试剂 1.PBS缓冲液(无水磷酸氢二钠2.85g,磷酸二氢钾1.36g,蒸馏水1000m1)。 2.缓冲液A(PBS缓冲液+甘氨酸2g):用于醛类、碘类消毒剂。 3.缓冲液B(PBS缓冲液谎代硫酸钠趣):用于过氧乙酸、含氯制剂。 五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环评公示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公安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