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已修改)

2025-01-13 10:51 本页面
 

【正文】 1 中医药养生与健康 2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养生学的基础理论与原则( 12学时) 第二部分:养生方法与常见病的保健( 12学时) 第三部分:饮食与药物养生( 4学时) 第四部分:亚健康与衰老( 4学时) 复习考试: 2学时 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 3 第一讲: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 第二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第三讲:精神养生 第四讲:环境养生与部位养生 第五讲:保健针、灸 第六讲:保健按摩 第一部分讲课内容 4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讲 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 5 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 《 庄子 》 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6 生命 生、长、壮、老、已 健康 疾病 养生 7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8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 “ 养生之道 ”。 《 素问 上古天真论 》 说: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 此处的 “ 道 ” ,就是养生之道。 历代养生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从学术流派来看,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 9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长,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 10 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11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 “ 天人相应 ” 、 “ 形神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 “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 “ 起居有常 ”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12 和谐适度 —度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 “ 养生以不伤为本 ” 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13 综合、辨证的调摄 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14 适应范围广泛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把 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 中医养生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上: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传统养生方法上: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和技能。 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 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16 上古时期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与现代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 17 上古时期 时间:人类社会--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 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特征: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 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 ”( 《 礼记 礼运 》 )。 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时期。 18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 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火的应用 19 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特征: “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 养生保健方面,则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 20 先秦时期--养生思想 周易 《 周易 》 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 周易 》 将这种变化称之为 “ 变易 ” 。 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 周易 》 将这种规律称之为 “ 不易 ” 。 掌握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 《 周易 》称此为 “ 简易 ” 。 21 《 周易 》 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 周易 》 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 《 周易 系辞下 》 所说:“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 “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 。 这种居安思危, 未变先防 的思想,正是中医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教学课件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公安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