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培训(文件)

2025-02-06 15:31 上一页面

下一页面
 

【正文】 金融产品之中。 • 只有当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的损失时,商业银行才有可能接受客户的申请,向客户提供授信。或者说,要考虑在当前客户的资产负债比情况下,本行的市场占有率和目标占有率,所以, 客户授信限额CMCQ(Customer Maximum Credit Quota)的计算方法应该是: CMCQ=MBC—在其它银行的授信额 或者: CMCQ=MBC本行对该客户的市场目标占有率 55 商业银行在客户层面上对损失的控制 • 确定客户授信限额除了要考虑客户本身的最高债务承受额以外,还要考虑银行的 损失承受能力 。而且,这一收益与可能的损失达到了某种平衡的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统一授信的内涵、统一授信的运行机制、统一授信的组织和统一授信的管理要求。 • 授信业务管理的统一 是要求商业银行对内部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不同金融产品的经营部门和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按照信用风险管理要求实施统一管理。 • 在这个 全流程过程 中,从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价开始,经过判断最高债务承受额、核定授信限额、审查授信业务申请、批准授信额度、核实担保抵押手续、签署授信文件、提供授信产品、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收回贷款本息、催收不良贷款、追偿担保或处理抵押品、实施法律诉讼、打销呆账、修正授信政策、直至调整评级标准的全授信业务流程中都要贯彻统一授信管理要求,对授信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管理和监控。 61 统一授信的组织 • 授信业务拓展部门 负责单一授信风险管理工作,根据董事会和行务会的授信业务发展计划和风险管理政策调整客户结构、争揽优质客户和业务,收集客户的信息并传递给客户资信评估中心;根据信贷管理部门核定的客户授信限额、银行损失承受额和单一授信业务审查标准自行决定对各类客户的授信额度,并严格遵守。 6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自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我国的银行业就陆续开始尝试着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义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 第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65 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不够坚实。 • 第三,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 66 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 • 随着信用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7 尚未建立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 •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非常丰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 69 对策与建议 •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原则。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不仅要实现银行自身发展的目标,还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必须普及到银行的每个岗位,涉及到各项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 • 第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对策与建议 71 Thank you very much! 72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 • 第四,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70 • 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必须能够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现有的银行资源下顺利实施、操作。商业银行建立起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合法,不能违背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待进一步的发展。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严重阻滞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 第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 第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行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够充分。突出地表现为: • 第一,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 • 授信业务拓展部门只负责客户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送;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评价;对客户资信及风险的评价在全行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标准;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共享。 • 风险管理部门 负责整体授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根据董事会的要求和风险偏好制定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授权准则和各类评级标准并在全辖范围内 组织 对客户的统一授信;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容忍度及其范围内的风险资本、业务发展计划、盈利和提呆拨备计划制定授信业务和信贷资产组合的配置方案、将经济资本 分配给 各个业务拓展部门和分支机构、直至其授信业务的不同地区与行业的不同的金融产品,并分别设置损失限额;根据风险资本平衡回报率(RAROC),针对不同金融产品的风险提出定价的指引和对各个业务部门风险调整收益的 建议 ;根据上述要求对不同的信贷管理部门政策执行情况、业务发展情况、资产组合情况、收益情况和各种损失情况进行 监控 。它要求这一运行机制从授信源头开始,贯穿于授信业务流程的全过程。 • 授信客体的统一 要求商业银行将客户作为一个整体,无论一个自然人成立多少间互无法律关系的公司、或是一间有若干层次的集团公司,商业银行都应该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考察,严防客户利用法律的空隙通过不同的公司套取超过其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的授信。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的经济资本,再继续分配至该部门所承办的不同地区、行业的不同的金融产品,直至每一个授信客户。它代表了商业银行愿意为某一具体客户所承担的损失限额。 • 商业银行在考虑对客户的授信时不能根据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额提供授信。 53 商业银行在客户层面上对损失的控制 • 客户授信限额 是商业银行在客户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银行自身的损失承受能力范围以内,所愿意并允许向客户提供的最大的授信额。 • 52 经济资本限额 • 综上所述,所谓限额就是商业银行资本对内部业务经营部门或分支机构所能承担的损失限额,即经济资本能够消化该部门或分支机构损失的数额。 • CAR是在一定容忍度下吸收潜在损失所需要的资本额,这个容忍度就是银行发生违约的概率。如果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以弥补损失的话,商业银行就会倒闭。 50 商业银行在银行层面上对损失的控制 • 现代商业银行在防范银行层面的损失过程中主要是通过 限额管理 来实现的。其二,是根据商业银行董事会确定的损失容忍度、风险资本数额和业务发展及收益计划,确定信贷资产组合的最佳配置方案,以达到风险平衡的管理目标。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优化授信结构、确定最佳的风险平衡组合。这种影响的性质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发生事件的风险域成员与风险域核心的 相关度 。一般而言,一个客户或一个企业所能承受债务的能力与其的资信等级、经济实力有关,也与它所处的行业及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 45 客户的整体评价 • 其次,确定客户资信等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判断客户的 债务承受能力 , 即确定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额。 • 首先,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整体评价、识别整体风险的基础。 42 信用风险管理的三大要素 • 现代商业银行为了实现和达到上述风险管理目标和要求,在具体落实风险管理的工作中要严格把握信用风险管理的三大要素 :客户授信整体风险、信用风险平衡和统一授信管理。传统的商业银行对其经营情况的衡量都是用会计资料进行的,例如利差或股权收益率等等。商业银行只有根据这两项标准将信贷资产配置在最佳的位置上,也就是风险的最佳平衡点上,才称得上是风险资本的最佳配置。 39 (四 )风险的控制 • 根据风险的双向性性质, 风险控制的目的 是为了寻求风险的平衡,即损失和收益的平衡。最新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原 1988年版协议规定的运用标准法 Standardized Approach衡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内部评级法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简称为 IRB法 )作为自 2023年起在全球范围内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统一方法。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寻找和确定风险因素。在这个例子中,债券的购买者是保护的提供者,因为在购买债券的同时也就购买了债券附属的信用联系票据;债券的发行者即信用卡公司是保护的需求者;所要规避的信用风险是信用卡公司从事的信用卡业务。此票据承诺,当全国的信用卡平均欺诈率指标低于 5%时,偿还投资者本金并给付 8%的利息 (高于一般同类债券利率 );该指标超过 5%时,则给付本金并给付 4%的利息。对于 SPV的发行者而言,这一交易过程不存在什么风险,它实质上是位于信用保护的需求者 (例如,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银行 )和信用保护的提供者中间的中介机构。 33 信用联系票据发行机构 • 随着信用联系票据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信用联系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 • 银行可以利用信用联系票据来对冲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提供信用保护。 • 银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教学课件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