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安全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楼消防安全-资料下载页

2024-06-15 22:59本页面
  

【正文】 系统。消防广播、消防电话:采用CH3600系统,可实现正常广播与消防广播的自动切换,每层设专用对讲插孔,消防控制室、配电室、消防泵等处设置专用消防电话分机,用于火情联络。消防设备供电:采用双电源末端切换,直流备用电源由控制柜内的蓄电池供给。本工程中广播及消防电话线材根据防火规定需加工成阻燃型导线。《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 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 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当设置不少于2部疏散楼梯。 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个:1 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2 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2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3 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4 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36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表36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m)名 称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三级四级学校——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 安全出口;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 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3 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确定,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确定;表37 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的净宽度(m)楼 层 位 置耐 火 等 级一、二级三级四级地上一、二层地上三层-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m的地建--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当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为保证楼内人员在因火灾造成的各种危险中的安全,教学楼安全疏散的基本条件和《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教学楼设计参数如下:1)限制使用影响疏散的建筑材料,以避免火灾发生时有可能成为疏散障碍的因素。2)布置合理的安全疏散路线,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记,应急灯及安全出口指示标记。3)根据建筑的规模、性质、容纳人数,布置合理安全疏散设施包括:安全出口、事故照明、防烟、排烟设施,疏散楼梯采取防烟楼梯,安全疏散距离为30m。第四章 教学楼消防设计改进教学楼消防设施与器材主要包括灭火器,消火栓,消防栓箱,应急灯,消防报警装置等。经实际考察,上述器材的数量及配置方位都符合设计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消防栓箱不易打开、消防报警装置和应急灯无法正常工作或被认为损毁。改进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并加强学生的消防消防器材保护意识。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结合第三教学楼实际,教学楼共设有6个安全出口。但是经实地考察,只有教学楼西侧的三个出口是正常打开的。一旦发生火灾,从位于教学楼一层的消防控制室至教学楼南北两侧的安全出口各只有一条通道值班人员短时间内无法开启所有出口。教学楼始建于2008年,如今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翻倍。第三教学楼作为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楼,是学生及教师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员密集。仅靠三个出口是无法快速疏散的。改进措施:学校应打开所有的安全出口,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应急疏散活动。 管理措施改进建议1)建立相关组织,明确责任随着高校的发展,以前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的要求,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组织,确定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如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学校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相关事项,安排部署下阶段的防火工作。成立义务消防组织,定期组织消防专业知识培训、开展消防业务训练,不断提高组员的消防业务能力。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职消防人员和兼职消防人员,逐级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落实层层管理,做到消防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2)健全相关制度,加强管理高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有预见性地建立健全适合本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是做好学校防火工作的基础。如建立数据准确、内容全面、分类科学的防火档案,是拉动防火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措施。建立并落实《教学楼管理规定》,是做好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立针对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餐厅)、教学楼、体育场(馆)、会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是确保上述场所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建立并实施《消防设施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制度》,能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整有效。建立并执行《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防火巡查制度》和《火灾隐患整改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校园安全。3)加强消防培训,提高意识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定期、分批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其防火、灭火和火场自救逃生的能力。如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增加一定课时的消防知识课程,系统讲解消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聘请消防专家开展专题消防知识讲座,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平时容易忽略的致灾因素的解析,让广大师生员工脑海中紧绷消防安全这根弦。定期组织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进行防火知识和灭火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发现火灾隐患和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在实战中检验相关人员对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宣传,随时提醒广大师生员工遵守消防安全规定。第五章 总结本次课程设计主要针对教学楼消防设计进行安全现状分析与消防改进。主要包括:对教学楼的总体布局、消防器材的配置、安全疏散、消防控制与报警系统等方面的分析。对教学楼的电子计算机室、办公室和小型多媒体教室的灭火器布置进行计算验算等方面的内容。设计的第一章简要叙述了研究高校教学楼消防安全现状的作用与意义。选择吉林化工学院第三教学楼作为本次课程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的第二章对教学楼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教学楼总体布局、楼内教室功能简介、周边场地规划、消防车道设计的分析。简要介绍了教学楼内消防控制室的位置与功能,教学楼内主要采取的灭火措施。设计的第三章针对教学楼的消防设计进行计算。包括教学楼的消防供水、消防栓的规格的选择。结合教学楼实际,重点对教学楼内的计算机房、办公室、小型多媒体教室的灭火器配置情况进行了计算与验算。对教学楼应急疏散照明、安全出口和指向标志、消防系统设备选用、消防联动控制设计、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设计的第四章提出了教学楼的消防设计改进措施。从教学楼消防设施与器材、安全疏散、管理措施改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分析的结果来看,针对教学楼的消防安全我们应更多的采取安全管理方面的措施。这其中既包括了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的制定与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这些规定的执行,使它们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 龚延风、张九根、孙文全. 建筑消防技术.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M]( GB500162006); [3] 建筑防火设计手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 建筑灭火设计手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 建筑消防系统.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GB5019393);[7]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GB5015192);[8]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GB5019693);[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GB5011698)。 [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M].(GB5011697) [11]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GB5019397) [12] 卤代烷灭火系统设计规范.[M] .(GBJ11087) [13] .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34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公司管理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