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大地构造学说ppt课件-在线浏览

2024-06-24 06:53本页面
  

【正文】 着升降运动 。 升降总幅度为地槽区的十分之一 , 仅个别地段较大 。 在地台浅海或内陆拗陷中沉积的岩层称 沉积盖层 。 下层 ——褶皱基底 , 为该地区形成地台前在 地槽阶段的产物 ,岩层 褶皱复杂 , 变质强烈 , 由结晶 变质岩 组成; 上层 ——沉积盖层 , 为侵蚀面上堆积的 新岩层 , 层次清楚 ,构造运动和缓 。 地台区内部构造单元的划分 据地台区上有无盖层及厚度大小,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 长期稳定 隆起 , 遭受剥蚀 , 没有盖层 或有很薄的盖层 , 表面平缓凸起 。 台向斜 是地台区长期趋向 下降的构造单元 , 直径数百 ~上千千米 , 上覆沉积盖层 , 二层结构 。 台背斜 是地台区长期趋向 隆起的构造单元 , 盖层 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变薄 , 中心有较老岩层甚至基底出露 。 沉降带 又称 台褶带 ,是地台上的 褶皱 带。如华北地台上的燕山台皱带等。 具有一定的沉积韵律 , 主要形成陆缘碎屑建造 、 石灰岩建造 、陆缘碎屑建造 、 铁质岩建造 、 可燃有机岩建造 、 陆相碎屑建造 。 构造变动微弱 、 构造简单 岩层产状近水乎 , 形成的 褶皱 多是一些 平缓开阔 的断续孤立的地台型褶皱 , 如 穹隆 、 构造盆地 、 短背斜 、 短向斜 等 。 地台边缘和与周围地槽的分界地带可发育一些深断裂 。 形成 岩株 、 岩盘 、 岩床 、 岩墙 , 及 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 。 丰富的沉积矿产 地台区环境稳定 , 有风化 、 剥蚀条件和广阔平静的沉积环境 , 因此 沉积矿产丰富 。 特别是在地台上的穹隆 、 短背斜等构造 ,为 石油 的聚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但在地台 基底部分 , 经常蕴藏着地台形成以前所形成的各种矿产 , 如全球 60—70% 的 铁矿 , 以及 金 、铜 、 镍 、 铀等金属矿产 。 “泛地槽说 ”, 又称 “地台扩大说 ” 认为:地壳在发展 初期 全球被地槽占据 , 称为 地槽期 。 “地台活化”说: 认为:中国地台上古生代特别是中生代的地层,厚度大,构造复杂,在地台上又有产生了 “新地槽 ” 。 “泛地台说”,又称“地台崩溃说” 认为:在 地槽出现之前 ,全球只有一个连续不断的 地台 ;地台崩溃瓦解后才转化为 地槽 。 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地洼学说 多旋回构造说 ——黄汲清 黄 1945年指出: 地槽 的发展不是单旋回的 , 而是多旋回的 。 每个旋回都犹如一次槽台演变 , 出现各种岩浆活动 , 沉积建造 、 构造运动 、 变质作用和成矿规律等也都是多旋回的 。 这些旋回不是简单重复 , 是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 这时其 既不属于地台 , 也不属于地槽 , 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 ——“地洼区 ”, 是大陆壳演化的 第三个构造单元 。 地洼中充填了地洼沉积 , 因此地洼具有 三层结构 , 即 地台基底 、 盖层 和最上面的 地洼沉积层 。显著的例子如东非裂谷。 构造形迹 ——在野外见到的岩层褶皱 、 劈理 、 片理 、 节理 、断层以及沉积岩的层理 、 岩浆岩的流线 、 流面地质构造 。 其次 , 地质构造形迹虽然错综复杂 , 千变万化 , 但不是孤立存在的 , 而是互相联系 、 互相制约 , 每项构造形迹都有和它相伴生的有成因联系的一群构造形迹 。 构造体系 ——不同力学性质 、 不同形态 、 不同序次和不同等级 , 但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所组成的 构造带 , 以及它们之间 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的总体 。 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 ( 东西复杂构造带 ) ——指出现在一定纬度上规模巨大的构造带 , 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山脉 。30′~42176。 .秦岭 昆仑构造带 大致位于北纬 32176。 30′间 秦岭 —昆仑;秦岭 —嵩山 —华北 —鲁南; 秦岭 —伏牛 —大别 。 —25176。 纬向构造体系 经向构造体系 经向构造体系又称南北构造带 , 大体与经向平行 ,呈南北方向排列 。 川滇南北向构造带 横断山脉 。 旋扭构造体系 包括帚状构造 、 S状或反 S状构造 、 歹字型构造 、 莲花状构造 、 漩涡状构造等 。 第一隆起带: 东亚岛弧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到加里曼丹 第一沉降带 : 海盆 鄂霍次克海 —日本海 —东海 —南海等 。 新华夏系构造主要 形成于中生代末 到 第三纪 末 , 在 隆起带内 , 花岗岩等 火成岩特别发育 , 形成丰富的 金属矿床 。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 , 研究 中国东部地貌 、 地震 , 新华夏系构造是不可忽视的 重要构造因素 。 总之 , 地壳运动的方式是 水平运动为主 。 自转离心力的水平分力 的作用下 , 使之受到 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方向 的挤压 , 在中纬度挤压更强烈 。 因而 向西运动 。 认识它们之间内在的 、本质 、 规律性的联系 , 揭示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各种构造形迹的客观的空间展布规律 。 地质力学的理论对于普查找矿 、 水文地质 、 寻找地下热水 、 地震地质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板块构造学说 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初期 , 固定论据主要地位 ——以槽台学说为代表 。 二十世纪初期 ,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 引起了地质学中固定论和活动论的争论 。 赫斯 ( ) 和迪茨 ( ) 在1960—1962年 , 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 1967 年 , 美 国 的 摩 根 ( ) 、 英 国 的 麦 肯 齐( ) 、 法国的勒皮顺 ( ) 等人 , 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 , 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其立论依据是人们对 大陆地质和海洋地质 的各种认识 , 因此又称“ 全球构造理论 ” 。 大陆漂移说的由来和发展 大陆漂移观点是 19101912年间由 魏格纳 (,1912)等提出。 全世界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后联结成一体,名为 泛大陆 。 在 潮汐力 和地球 自转离心力 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 向赤道 和 向西 漂移。 各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 前缘受挤压 并褶皱形成山脉,如 科迪勒拉山脉 和 安第斯山脉 。 大陆漂移示意图 大陆漂移动画图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巴西东南部与非洲西南部地层层序相似。 就象一张被撕成两半的报纸,不仅完全可以重新拼合起来,其上面的文字也是可以读通的。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系,过爱尔兰后似乎淹没在大西洋下。 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相连。 非洲南部二叠系地层组成的开普山脉,向西延伸为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低山。 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争议 大陆漂移的 驱动力问题 没有得到解决 。 50年代以来,古地磁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使一度沉寂的大脑漂移说重新得到认识。 利用电子计算机以数学方法进行拼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非洲的加纳、象牙海岸及其以西地区,有年龄为 19亿年以上的岩石;在贝宁、尼日利亚及其以东地区,为 6亿年左右的岩石。 而在南美洲巴西的圣路易斯附近,也有一条这样的两组岩石的界线。 在南美东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地层中,都发现有距今约 3亿前有冰川活动。 海底扩张说 二次大战后 , 科技发展 , 展开了多方面的海洋调查 , 获得了大量 海洋科学资料 : 大洋中脊形态 海底地热流分布异常 海底地磁条带异常 海底地震带及震源分布 岛弧及与其伴生的深海沟 海底年龄及其对称分布 地幔上部的软流圈 在 这些新资料的基础上 , 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学说 ——海底扩张说 。 大西洋中脊 最典型 , 它与两侧大陆平行 , 略 呈 S形 ;高出洋底 2022—3000m, 洋脊的中央 常为一 深陷裂谷 —— 中央裂谷 。 有些海底山脉不在大洋的中间 , 一般称为 海岭 。 大洋中脊的一段 全球大洋中脊分布 大洋中脊剖面图 大洋中脊的特点 洋脊为 高地热流异常区 。 裂谷为 重力负异常区 , 说明物质的 密度较小 。 主要为玄武岩 , 没有或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 , 在较深部位的岩石有不同程度的变质现象 。 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点 海底沉积层 中脊 → 两侧 薄 → 厚 洋脊处基岩 (玄武岩 )裸露 沉积物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对称分布 1. 海底沉积物厚度对称分布 2. 海底磁条带对称排列 地下溢出的高温熔岩,当温度下降到居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教学课件相关推荐
文库吧 www.wenkub.com
备案图鄂ICP备17016276号-1